沐晗君

《第二性》---被建构的命运

在未打开这本书时,我们往往会对这本书耀眼的光环所吸引,它被称之为女性主义的“圣经”。波伏娃在写作这本书时,不知是什么样的心情,但这本书对于女性主义的影响确是不可估量的。

波伏娃在书中提到一个观点,那就是“女性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形成的。”这句话可谓是贯穿全书的核心。

本书从社会历史神话宗教等等的角度阐释了女性从古至今的处境状况。

一.

毫无疑问,不管是在历史神话还是社会中,女性都被构建成为了绝对的的大他者。

他者是个重要的理论概念,对于本地人来说,外地人是他者,对于本族人来说,异族人是他者。

他者所代表的,是神秘,是误解,是种种主体自发想象的定义和注释,换而言之,他者没有自我,他的命运只能通过主体来展现。

他者和主体的身份位置是不断转换的,但女性,她在全世界的处境来看,都是他者。因而男性是第一性,女性则沦为了第二性。

二.

那女性是如何成为他者的呢,在《第二性》第一部中,通过对生物学,精神分析,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中,波伏娃探讨了在其他论据中,女性怎样被定义为他者。

在生物学的理论中,女性似乎天生比男性弱小,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实际上,这些事实不会被抹杀,但他们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

如何定义人,如果回到本质主义的探讨,这将会展现出千奇百怪的答案,但其的社会性,却给我们诸多启示,就像波伏娃所说“我们要根据本体论的、经济的、社会的和心理的观点来阐明生物学的论述。”而生物学本身,只能给我们一个性别差异的表现。

三.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精神分析方兴未艾,佛洛依德用所谓“去势情结”来解释女孩和男孩童年恋母恋父情结的不同,这在如今看来是十分可笑的,佛洛依德因为女性和男性生理构造的不同,就用权威概念否定了价值概念。

这种机械论式的分析,固然在心理治疗时十分有效,但却是否定了道德价值,人文价值等,这不免让人反感。

而刚刚喧嚣尘上的历史唯物主义给了我们另一个解释的角度,脱离生物论据,人类不是一种动物,而是一个历史现实。

恩格斯阐释“私有制的出现是女性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财产的联结把女性限制在了父系家庭之内,而解放就要求全部女性返回到公共职业中。

然而这个观点有一个不足之处,“他力图把性别的压迫归于阶级的冲突:他这样做并没有充分的信心;论点经不起推敲。”阶级斗争的结果,必然是一个阶级的消亡,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而女性永远也不会消失,所以把女性当做阶级看待,是不合理的。

而女性解放也并不是让女性成为“男性”。

四.

第一部的副标题是事实与神话,事实即女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事实处境,神话则展现了人类潜意识里对女性形象的塑造。

从原始社会到90年代,为争夺政治权利而斗争,女性地位一步步提升,但似乎还并没有直击痛点。

从历史现实来看,这个世界总是属于男性的,女性的位置常常属于家庭和婚姻,这是种限制,人们给予女性一定的社会地位以及肯定,只是为了完成束缚的仪式。

五.

而来到最后一个部分,关于神话里对女性面孔的展现。这一章是我觉得最有趣的一章。

女性为何成为他者,因为他对于主体性来说是神秘的,男性只有通过过女性的描述才能确认自身,所以在神话里,也可以说在人类潜意识的塑造里,女性形象总是摇摆不定的,那是因为她的神秘性,她的内在性,以及一切先于存在的定义。

在神话里,女性往往有两副面孔,她可以是圣女,也可以是女巫,她是邪恶也是救赎。这是男性在潜意识里对他者的把握。

女人作为妻子和母亲可谓是自相矛盾的,妻子是理想的,是诗歌是花朵。而母亲则有一副黑暗的面孔,她是混沌是虚无,她诞生了生命的泥沼。

而这种双重面貌的定义则异化了女性,她不再成为“人”,不再是真实。

六.

以上是《第二性》事实与神话的总结,在社会历史神话下的审视中,还不能囊括女性如何成为女性,而要深入私人领域的探讨,就要深入《第二性》实际体验,来走过女性的一生。

波伏娃作为存在主义思想的代表者,在这本书里诉诸了她的思想。“存在先于本质,人从纯粹的主体性上来说,什么也不是。”

而女性她并不是什么,也并不是被定义的什么,她只是一个存在的真实的人,她在价值世界中寻找自己的价值。

人类作为一个特殊物种,不仅有生理意义上的性别,也有社会意义上的性别。

不管是女性,男性,还是LGTB群体,任何定义本身就是一种压迫,在我认为定义原初的意义不是为了规定界限,而是概括世界并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评论

热度(13)

  1. 共3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